-
【2022年青岛招商】青岛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政策:最高 500 万元补贴,培育产业集群
青岛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政策:最高 500 万元补贴,培育产业集群 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青岛高新区出台专项政策,从项目引进、企业成长、人才培育等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政策覆盖半导体、信息安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旨在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项目引进方面,新引进企业可享受租房、购房、上云等多项补贴。其中,研发办公用房租金补贴最高达 450 元 / 平方米・年,连续补贴五年;购房补贴最高 500 万元,分五年拨付。例如,某半导体企业租用 2000 平方米研发用房,第一年可获补贴 90 万元,显著降低初期运营成本。对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 5000 万元的企业,最高给予 130 万元一次性奖励,制造业企业可全额享受。 针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提供流片补贴、工艺设备补贴和无尘车间装修补贴。购买 IP 开展芯片研发的企业,可获实际支出 50% 的补贴;工艺设备投资超 500 万元的项目,最高补贴 1000 万元;百级无尘车间装修补贴达 1200 元 / 平方米,助力企业降低前期投入。某封测企业利用设备补贴引进先进封装生产线,产能提升 3 倍,良率达 99.5%。 在人才激励方面,对高级管理人才给予最高 5 万元 / 年奖励,对培训机构按每人 1000 元标准给予补贴,年培训规模超 300 人的机构最高可获 100 万元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已吸引 20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落户,新增就业超 500 人,预计五年内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青岛高新区招商部负责人表示,政策实行 “就高不重复” 原则,对重大项目可 “一事一议”。未来,将重点引进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等领域企业,目标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500 亿元,成为胶东半岛数字经济核心区。
2022-05-01
-
【2022年东营招商】山东省首个异质结电池片生产基地落户东营 填补华北地区产业空白
山东省首个异质结电池片生产基地落户东营 填补华北地区产业空白 4 月 21 日,水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5GW 异质结光伏电池片及配套项目线上签约仪式,标志着山东省首个异质结电池片生产基地正式落户。作为东营市光伏产业链的关键一环,该项目一期投资 20 亿元,将填补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在异质结光伏电池片生产领域的空白。 异质结电池(HJT)是当前光伏行业的前沿技术,具有高效率、低衰减、高双面发电等优势,光电转换效率可达 25% 以上,较传统 PERC 电池提升 2-3 个百分点。项目落地后,将依托水发集团的技术整合能力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配套优势,打造省内首条异质结电池片生产线,形成从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项目将盘活开发区现有闲置厂房,引入先进生产设备,预计年产值超 30 亿元,年税收贡献超 2 亿元,带动就业超 500 人。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落实 “双碳” 目标的重要举措,将为东营建设 “三基地、一示范区”(鲁北高端石化基地、新能源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当前,开发区已形成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设备等产业配套,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稳定性,降低区域光伏产业综合成本,推动光伏装机规模扩大和应用场景创新。 下一步,开发区将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提供 “全程代办” 服务,协调解决用地、环评、用工等问题,确保项目年内开工、2023 年投产。同时,依托该项目探索 “光伏 + 储能”“光伏 + 制氢” 等新模式,推动光伏产业与石化、农业等领域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2022-04-26
-
【2022年青岛招商】青岛涉海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超七成 筑牢海洋经济根基
青岛涉海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超七成 筑牢海洋经济根基 今年,青岛市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总投资超 2000 亿元的 88 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一季度,64 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开工在建率达 72.73%,完成投资 66.21 亿元,占年度计划的 27.65%,展现出海洋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批项目涵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港口物流等领域。其中,总投资 120 亿元的青岛深远海养殖工船项目进展顺利,首制船已完成船体建造,预计 2023 年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深远海鱼类 5000 吨,推动传统渔业向工业化养殖转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将聚焦海洋药物研发,重点攻关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预计年孵化企业 10 家以上。 在港口物流领域,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启动建设,将新增 2 个自动化集装箱泊位,配备智能导引车(AGV)和自动化堆场系统,集装箱年吞吐量可提升至 1500 万标准箱,进一步巩固青岛港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地位。同时,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家深海基因库项目完成土地平整,建成后将存储深海生物样本超 1000 万份,成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的战略支点。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涉海项目的密集落地,得益于 “项目管家” 服务机制和 “要素跟着项目走” 的保障体系。通过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优化用海用地审批流程,一季度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 30 天。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智慧海洋等新兴领域项目,计划年内新增海洋高新技术企业 50 家,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 8% 以上,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2022-04-26
-
【2022年东营招商】东营 3 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跃升,发明专利增长超 110%
东营 3 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跃升,发明专利增长超 110% 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揭晓,东营市 3 项专利获优秀奖,分别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油藏微生物调控技术、山东国瓷功能材料的陶瓷材料技术、东营天东制药的肝素钠生产技术。这是东营连续多年在国家级专利奖项上取得突破,彰显了全市知识产权创新实力的快速提升。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 “低温烧结薄介质多层陶瓷电容器用 COG 质陶瓷材料” 专利,打破了日本企业对高端电子陶瓷材料的垄断,产品应用于 5G 通信设备,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 15%,年销售额超 8 亿元。东营天东制药的依诺肝素钠生产技术,简化了传统工艺步骤,生产成本降低 20%,质量达到国际药典标准,年产能达 5000 万支,出口额增长 30%。 数据显示,2021 年东营市授权国内专利 8614 件,同比增长 22.31%,其中发明专利 1603 件,同比增长 110.09%,增速居全省前列。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4254 件,每万人口拥有量 19.39 件,较上年提高 5.59 件,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显著提升。 为激发创新活力,东营市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对获中国专利奖的项目给予最高 50 万元奖励,对发明专利授权给予每件 1 万元补贴。同时,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年促成技术交易超 200 项,交易金额超 5 亿元。 东营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石化、新材料等领域,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计划到 2025 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8000 件,每万人口拥有量达 30 件,成为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创新示范城市。
2022-04-26
-
【2022年东营招商】烟台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落地 303 亿元投资赋能区域发展
烟台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落地 303 亿元投资赋能区域发展 4 月 22 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港产城融合发展(烟台)项目集中投产、开工暨签约仪式在烟台举行。副省长、市委书记傅明先,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出席活动,现场签约 33 个项目,总投资 303 亿元,涵盖交通、能源、粮食、物流等重点领域,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动力。 此次集中落地的项目中,烟淄管道扩能改造项目投产,将原油输送能力提升至每年 2000 万吨,有效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烟台港西港区泊位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将新建 15 万吨级原油泊位,提升港口接卸能力 30%,助力烟台打造北方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签约的大莱龙铁路物流园区项目,将整合铁路、港口、公路资源,打造 “公铁海” 多式联运枢纽,预计年货物周转量超 500 万吨,降低物流成本 20% 以上。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指出,烟台与省港口集团的合作由来已久,此次项目集中落地是双方深化港产城融合的重要举措。烟台将依托港口资源,重点发展临港石化、海上风电、冷链物流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高地。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表示,将发挥港口平台优势,在烟台布局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等业态,助力烟台构建 “以港兴城、以城促港” 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烟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 4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 12%,稳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十。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港口与城市产业的联动,预计到 2025 年,烟台港产城融合项目年产值将突破 500 亿元,带动就业超 2 万人,成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
2022-04-25
-
【2022年即墨区招商】青岛即墨周戈庄新村:羊肚菌种植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青岛即墨周戈庄新村:羊肚菌种植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受疫情影响,传统农业面临效益下滑挑战,青岛即墨周戈庄新村周集网格党支部书记曹立刚带领村民探索特色种植新路,瞄准羊肚菌这一高附加值品种,通过试验示范、合作社引领,走出一条 “短平快” 的致富之路。 羊肚菌是珍稀食用菌,市场价格高(鲜品每斤 80-120 元),生长周期仅 3-4 个月,适合北方地区冬季种植。曹立刚自掏腰包开展试验田,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解决菌种研发、温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经过一年多试验,成功掌握 “冬种春收” 模式,亩产鲜菇达 800 斤,亩均利润超 3 万元,是传统作物的 10 倍以上。 试验成功后,周集网格党支部领办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400 余亩,规划建设 160 亩羊肚菌和 230 亩松茸种植区,配套 360 个冷暖棚、自动化喷滴灌系统及菌种研发中心。合作社实行 “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销售” 模式,与盒马鲜生、佳世客等签订直供协议,确保销路稳定。同时,开发羊肚菌深加工产品,推出干品、调味品等系列,附加值提升 50%。 2022 年一季度,首批羊肚菌上市,带动村民人均增收 2 万元。曹立刚表示,下一步将扩大种植规模至 1000 亩,建设羊肚菌产业园区,引入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业态,打造 “菌菇小镇”,预计年综合产值超 2000 万元,成为青岛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
2022-04-24
-
【2022年德州招商】德州天衢新区: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德州天衢新区: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德州天衢新区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构建 “3 大产业门类 + 16 条细分赛道” 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山东省域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新区筹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士团队,编制 5.66 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以 “生长式、人本型” 理念融入绿色生态和创新元素。目前,11 平方公里核心区及拓展区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项目。其中,新能源产业聚焦光伏、风电、储能领域,引进远景科技集团光伏玻璃项目,总投资 50 亿元,建成后年产能达 10GW,预计年产值 80 亿元;新材料产业引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德州分院,重点研发石墨烯、碳纤维等前沿材料,计划年转化成果 10 项以上。 在对接京津冀方面,新区建立 “飞地经济” 合作机制,与北京大兴区共建产业协作园区,首批引进北京汽车零部件企业 3 家,总投资 20 亿元。同时,依托德州东站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高铁物流园,开通 “德州 — 北京” 货运专列,实现京津冀供应链 4 小时直达。 德州市委负责人表示,天衢新区将发挥区位和成本优势,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京津冀产业协作示范基地。预计到 2025 年,新区主导产业产值突破 50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 100%,成为鲁北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2-04-22
-
【2022年济南招商】济南能源集团:“五个能源” 战略推动能源转型
济南能源集团:“五个能源” 战略推动能源转型 济南能源集团以 “安全、绿色、智慧、温心、经济” 为核心,实施 “五个能源” 战略,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创新。在安全能源方面,持续推进供热、供气 “一张网” 建设,打通管网瓶颈 20 处,实现城区供热管网互联互通,供热保障能力提升 20%,惠及用户超 50 万户。 绿色能源领域,集团建设 “源网荷储一体化” 智慧能源系统,在高新区试点光伏 + 储能项目,年发电量达 1000 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 8000 吨。同时,布局氢能产业,与山东重工合作建设加氢站 3 座,配套氢能公交示范线路,预计 2023 年氢能车辆运营规模超 200 辆。 智慧能源方面,依托 ERP 平台打造 24 小时智慧客服大厅,实现供热缴费、故障报修等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用户满意度达 98%。建立气煤协同保供机制,通过大数据预测用能需求,精准调度气源,冬季供气保障能力提升 15%。 温心能源服务中,完成两家燃气企业客服系统整合,热线响应时间缩短至 5 分钟内。2022 年计划改造供热自管站 50 个,更换居民燃气软管 10 万根,升级 NB 物联网燃气表 20 万块,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 经济能源方面,集团探索差异化考核机制,支持子企业市场化运作,鼓励新能源板块独立融资,2021 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增长 35%,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将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光伏、储能等领域投资,预计 2025 年绿色能源业务占比超 30%。
2022-04-22
-
【2022年济南招商】济南聚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
济南聚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 济南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速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布局。当前,电磁驱动、生态环境中心等大科学装置项目进展顺利,其中电磁驱动装置关键部件研发完成,进入组装阶段;生态环境中心启动园区建设,计划 2023 年投入运行,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在实验室体系建设方面,济南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支持微机电系统(MEMS)、先进动力装备等 3 家省实验室向国家级迈进,争取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同时,加快筹建空天信息大学,整合山东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资源,计划 2023 年招生,重点培养遥感技术、卫星应用等领域人才。 在创新空间布局上,济南构建 “四圈联动” 格局:产研院创新圈聚焦技术孵化,年转化成果超 50 项;超算中心创新圈依托神威 E 级超算,算力服务覆盖全省 3000 家企业;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引进 10 个中科院团队,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研究;山东大学创新圈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师生创业项目 200 个。此外,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加速建设,质子中心、树兰(济南)国际医院等项目投入运营,吸引高端医疗人才 500 人,打造全国医疗健康创新高地。 济南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2022 年计划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10 项以上,新增省级研发机构 20 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 10% 以上,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区。
2022-04-22
-
【2022年济南招商】济南高新区一季度财政收入开门红 多项指标居全市首位
济南高新区一季度财政收入开门红 多项指标居全市首位 济南高新区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48.1 亿元,同比增长 15.4%,其中税收收入 44.6 亿元,增长 15.3%,税收比重达 92.6%,收入增幅、税收增量等四项指标居全市第一,实现首季 “开门红”。 收入增长得益于精准的税源管理和企业服务。高新区建立 “重点企业台账”,对纳税前 100 强企业实施 “一企一策” 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用工、融资等问题 300 余件。例如,为某半导体企业协调人才公寓 200 套,保障企业扩产需求,该企业一季度纳税增长 40%。同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超 2 亿元,新增市场主体 1800 家,同比增长 25%。 在产业支撑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贡献显著。高新区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1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72%。某生物医药企业因创新药上市,营收增长 50%,纳税增加 1.2 亿元。金融产业也保持强劲,齐鲁银行、恒丰银行等总部机构税收增长 12%,占全区税收比重提升至 15%。 济南高新区财政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税务、投促等部门联动,建立税源动态监测模型,重点培育瞪羚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计划年内新增纳税超亿元企业 5 家,确保全年财政收入增长 12% 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022-04-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